|
神经内科一病区:关注异样的花朵,关注躯体形式分离(转换)性障碍患者时间:2024-05-28 你是否见过家人或朋友莫名出现身体不适,但反复检查,医生总说没事,推荐去心理科就诊,以上表现可能是得了“躯体形式分离(转换)性障碍” 读初中的小孙,父母在外打工,平时生活和学习都由奶奶照顾。曾因晚上玩游戏过晚被奶奶批评训斥,过后突发视物重影伴晕厥,奶奶将他送去当地医院就诊,未查明原因。 之后,每天夜间小孙都会突发视物重影伴晕厥,影响到了正常生活,为此,奶奶带着小孙先后辗转了多家省级医院,均未发现异常。后经人介绍,慕名来神经内科一病区找到聂赟医生寻求治疗。接诊后,聂赟医生详细询问病史,结合病情考虑为“躯体形式分离(转换)性障碍”,随后给予小孙针对性的心理暗示和药物治疗。经过几天的精心治疗和护理,小孙的症状消失,康复出院。 那到底什么是躯体形式障碍呢? 分离(转换)性障碍:旧称“歇斯底里/癔症”,是一类由精神因素,如生活事件、内心冲突、情绪激动、暗示和自我暗示作用于易患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。其中,一部分患者主要表现为分离症状:如分离性遗忘、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等,其自我意识障碍非常突出,具有发作性,发作后意识迅速恢复。另一部分患者主要表现为转换症状:包括转换性运动障碍和转换性感觉障碍,同时缺乏相应器质性损害的病理基础。分离(转换)性障碍的临床特征 多起病于青少年期,常急性起病,症状复杂多样;起病与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相关,可由直接的刺激、经自我或他人的暗示或者自己通过回忆联想等方式诱发;部分患者具有表演型人格特征;患者常常对自身的情况缺乏认识,更关注他人对疾病的态度;共病现象突出,常常与表演型人格障碍、抑郁症、焦虑障碍、双相情感障碍等共病。 分离(转换)性障碍的治疗原则 1.对症状要积极关注,治疗过程中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; 2.寻找诱发、维持、强化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,并在治疗过程中将心理社会因素与患者的症状进行“分离”;引导患者进行正常生活,增加应对生活事件的能力。 3.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形成医疗联盟,形成共识,帮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获得成长。躯体形式分离(转换)性障碍临床表现多样,但通常与一定心理社会因素相关,病程的持续可能与持续存在的强化因素相关,因此需要医护、患者及家属共同努力。 分离(转换)性障碍虽然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问题,但通过适当的治疗和支持,许多孩子可以逐渐康复。重要的是家长能够识别出这些症状,及时寻求专业帮助,从而帮助孩子们走出心理阴影,恢复健康生活。 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父母正确引导,更需要关爱和陪伴,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当前的成长,也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如果一旦发现心理问题应及时疏导和就医,共同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。 |